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的位置: 主页 > BB视讯新闻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BB视讯:期刊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时代建筑》办刊40年特征 ​ 黄婧琳 支文军 时代建筑2024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5-04-2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BB视讯:期刊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时代建筑》办刊40年特征  黄婧琳 支文军 时代建筑2024年第6期

  本期专题栏目关注《时代建筑》创刊40周年。黄婧琳、支文军从学科知识生产构成要素和建筑学的知识生产特点出发,围绕地域共生、媒介导向、主题组稿、实践转化及学术与社会传播等维度,解析了《时代建筑》的知识生产模式。王凯聚焦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0—2009年),并结合内外部视角论述一种话语生产机制,以解读《时代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话语生产历史的关键时刻中的独特位置。童明通过多个维度论述,指出《时代建筑》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媒体阵地,相比于其他同类的建筑专业期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价值。

  建筑学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受科学社会知识生产模式与建筑学学科发展的双重影响,涉及建筑与媒体的价值关联及自主性话语建构等要素。作为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建筑学期刊在知识组织、内容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特征。文章以《时代建筑》为例,从地域共生、媒介导向、主题组稿、实践转化及学术与社会传播等维度,解析其知识生产模式,揭示建筑学专业期刊在知识生产中的独特性。

  引文格式:黄婧琳,支文军.期刊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时代建筑》办刊40年特征[J].时代建筑,2024(6):43-53.

  关于知识生产的理论发现,专业期刊的出现与科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形成密切相关。“每一种期刊都代表着一个学科共同体……每一种期刊都代表着一个学科范式的建立。”[1]比阿特丽斯·科洛米纳(Beatriz Colomina)认为,“现代建筑只有在与媒体的接触中才会变得现代……没有建筑媒体,现代建筑就不是建筑。”

  [2]她如此强调,是由于现代建筑之所以走向现代,不仅是因为现代材料、空间概念的变化与去装饰化,更在于现代建筑与出版物、竞赛和展览等媒体形式的结合。建筑也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与身体直接体验,而是在图像、图纸、文本、影视与广告中被不断再现与传播,成为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现代建筑由于媒体的参与实现了其现代性。史蒂夫·帕内尔(Steve Parnell)认为建筑学期刊与网络、书籍、报纸等媒介形式不同,是建筑界的子领域——行业、学科与文化——的混合领域,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3]。建筑学专业期刊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正是在科学社会发展与建筑学专业本体特征发展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建筑专业期刊,尤其是中国建筑专业期刊,兼具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它们既深度发展建筑学专业的主体性,不断构建建筑实践、建筑理论与建筑研究之间的桥梁,塑造文本、图像、评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受到科学范式的影响,如对科学写作方法、参考文献规范的遵循,以及对影响因子与进入核心期刊检索体系的追求。然而它们又不能脱离专业特点,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知识生产模式包含“主体-载体-客体”三个方面。知识生产主体包括学者、研究者、研究机构、建筑师、出版机构等;知识生产载体包括期刊、书籍、建筑作品等;知识生产客体包括研究对象与作用对象。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知识生产主体对知识的组织和创造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影响知识内容的产生与知识的传播特征。建筑学期刊作为出版机构与媒体平台,也参与了知识组织的过程,从而对知识内容与知识传播特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与塑造。

  [4]值《时代建筑》成立40周年之际,本文以知识生产的视角,从知识组织、知识内容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分析其发展特征,并审视其作为中国建筑学专业期刊的一个样本,是如何反映建筑学知识生产特征的。

  知识组织是将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系统性、类别化、有序化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与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5,6]科技期刊在知识组织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同行评议与学科内在的范式,对学术论文进行系统性、类别化与规范性的知识组织。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实验室中的数据或抽象的文本与概念,还涉及地理、空间、技术、社会与生活等综合实践要素。因此,建筑学期刊发展出了与建筑学专业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知识组织方式。建筑学期刊具有强大的话语组织能力,与其所在的地域设计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并形成基于长期主体互动的话语讨论圈。一方面,建筑学期刊通过密切关注期刊所在地域的设计实践,推动了本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相关知识的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从专业的立场关注当代问题与城市事件,并组织主题策划、专业竞赛与专业奖项,建筑学期刊不仅影响设计实践的决策,还对大众观念、政府决策与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建筑的空间与地域属性,建筑专业媒体对建筑学领域的知识组织离不开对建筑学重要的知识成果之一——建筑设计实践作品的现场访问、理解认识与知识转化。建筑期刊通过持续关注特定地域的建筑文化、社会状况和建筑实践,形成了与其密切互动、共同生长的场域关系。1.1.1 当代中国命题

  [7]不同地域与国家的建筑学期刊,构筑了地方建筑生态并形成了建筑本土性的凝练与表达。例如,英国《建筑评论》积极推动了英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英国性”(Englishness)相关的知识生产,并通过以期刊为媒介发起的建筑运动(Campaign),包含了持续性的系列论文、批评、创意图像与建筑竞赛,对英国现代城镇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新建筑》持续、深入地引导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与建筑媒体人讨论日本本土建筑观念、日本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塑造与反映了日本建筑中的住宅观、都市观与创作论。此外,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的建筑期刊也对当地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时代建筑》自1984年由罗小未、王绍周等创刊以来,始终秉持大学精神内核,将“时代”二字凝练为倡导时代精神、彰显时代特征、引领时代发展的核心基因。期刊自世纪之交起,聚焦“当代”与“中国”的双重命题,致力于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在纷繁的时代图景中提炼新脉络与新议题,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其对“中国建筑”的深度关注,以鲜明的“当代性”特征呼应刊名内涵,既是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快速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回应,也是对建筑学科本土化实践的主动建构。2000年后,《时代建筑》开创“主题组稿”模式,通过对选题的主动策划,进一步强化学术编辑团队的主体性和学术话语权。《时代建筑》不仅关注建筑的普遍性,更注重建筑的“中国性”,即建筑在中国文化、社会和技术背景下的独特表达。

  [8]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本土性与全球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创新与传统的平衡。杂志不仅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应用,强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从乡村到乡土: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本体与本土:中国现代建筑百年对话”等主题,还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建筑的定位与发展,推动中国建筑与国际接轨,如“定位中国:当代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力”“西方学者论中国:作为核心理论问题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筑”“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当代实践”等主题。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杂志展示了中国建筑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如“建筑师负责制的本土探索”“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直面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现实”等主题,同时鼓励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建筑与影像传播:当代传媒下的空间认知转变”“建筑与当代艺术:当代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适宜与适度:中国当代生态建筑与技术”“转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等主题,为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时代建筑》始终关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性”命题,提出具有批判性、当代性与本土特色的建筑议题,坚持系统性记录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而建筑学的研究议题中,很多中国本土问题在国际期刊上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如在A&HCI收录的建筑学期刊中,关注本土性与地方性的议题具有相对较低的引用率。虽然对于中国当代建筑“中国性”的理论与实践脉络的凝练与表达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期刊与学术评价体系主要以引用情况和影响因子为标准,导致研究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当前中国部分建筑期刊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国际化和高影响因子,而忽视了本土问题的研究价值。这种发展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与进入核心期刊索引的可能性,但不利于本土建筑行业与科研生态的构建。在目前的学术生态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建构本土建筑学术生态,反映真实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需要学界共同探讨与形成的共识。1.1.2 上海本土建筑

  《时代建筑》立足上海,依托同济大学的学术平台,形成了关注“海派文化”的重要基因。杂志长期关注上海建筑的理论历史研究,不仅记录了上海建筑的历史脉络,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如伍江对同济建筑与上海城市发展关系的探讨,

  李翔宁提出的“向上海学习”的城市建筑研究范式,②以及吴志强提出的“上海学派与文明基因”,从城市文明基因的角度思考上海建筑的未来。

  一方面,建筑学无论是从学理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与地域紧密相关。期刊能够深入了解所在地域的地方或城市问题、社会发展脉络与机遇、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趣旨与文化特色,与本地的建筑师、学者长期深入地交流与沟通,从而推动具有在地性特征的建筑实践与理论话语的生产。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上海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上海市政府也重视通过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等方式,推动城市治理、空间规划、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研究。在这些背景下,《时代建筑》密切参与上海本土建筑议题的讨论,积极组织国际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的总结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杂志就已聚焦上海建筑的地域性与现代性表达。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开始探索城市现代化和建筑发展的新路径。这一时期,《时代建筑》关注上海如何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引入现代建筑理念。期刊重点探讨了上海外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一时期的选题体现了对历史与现代关系的初步思考,推动了建筑界对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关系的深入探讨。

  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标志着上海进入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阶段。1990年,《时代建筑》发起“上海建筑十年反思”征文活动,并刊登了多篇专题文章。例如,对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设计和象征意义的详细分析指出其不仅是上海的地标,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象征。这一时期的关注点体现了对城市扩张与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考,推动了建筑界对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等现代建筑类型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上海作为全球化城市,吸引了众多国际建筑师的参与。《时代建筑》在这一时期关注上海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本土建筑特色,探讨了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关注上海里弄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杂志持续关注上海世博会的研究议题,从前期策划与历史分析,到申办研究与方案过程,到实施建造与后世博空间利用,进行了系统性的跟踪研究。许多相关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学者、规划师、建筑师都积极地参与专栏的讨论与写作。围绕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城市大事件,《时代建筑》先后组织了七次专题集结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重要的人与事,并积极推动在世博会中标、研究、设计、落地、后续利用与传承发展中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总结,成为记录与研究上海世博会发展的重要档案。这一时期,《时代建筑》还推动了上海与国内外一线城市的比较研究与讨论,如2004年受德国建筑杂志《建筑世界》(Bauwelt)邀请赴德国柏林进行考察交流,其成果提炼为2004年第3期“变化中的城市:上海和柏林”,对上海与柏林在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产业、住宅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研究。

  202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从大规模拆除重建转向精细化、可持续的微更新。新冠疫情对全球城市和建筑提出了新的挑战,上海也在反思建筑与城市设计的新方向。《时代建筑》紧密关注城市更新与社区互动议题,聚焦精细化更新、历史街区活化、公共空间设计、智慧技术应用以及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期刊深入探讨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愚园路历史街区更新等实践案例,强调居民参与、文化传承与社区互动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智慧技术与健康社区理念,推动城市更新向可持续、人性化方向发展。这些研究不仅为上海及其他中国城市的更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促进了建筑界对社区治理、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深入思考。根据中国知网的主题与关键词数据,《建筑学报》中与北京建筑实践相关的主题文献约占5%,《世界建筑》中相关主题文献约占4%,而在《时代建筑》发表的5 680条文献中,以上海建筑实践为题或相关的文章为1 057篇。也就是说,《时代建筑》有五分之一的文章与上海的建筑实践有关。

  综上所述,《时代建筑》杂志通过对上海建筑的持续关注,不仅记录了上海建筑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在社会、文化与技术背景下的独特性与时代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上海建筑的历史脉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2000年以来,《时代建筑》通过深入中国不同地域空间,实地考察研究,与相关学者与行业专家密切交流,从早期关注西部、东北、台湾等较大地域范畴的当代建筑实践,到近期聚焦如上海定海桥与深圳南头实验等代表地方特色的建筑与城市更新实践案例,挖掘差异化、多维度的中国本土建筑线年,《时代建筑》去往西部各个省份展开交流、研究与考察,走访、参观了西安、重庆、成都、昆明、贵阳、乌鲁木齐等地的院校、设计院、事务所及其重要作品,

  最终形成了厚达233页的专题,整合了与西部地区城市风貌与地域性建筑的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相关的研究,建筑学领域关于西部地区传统建筑技术、城镇整体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方法、民居与乡土建筑的研究,以及设计院、事务所关于设计作品创作理念的辨析与批评,呈现了设计实践、设计理论与相关领域研究的对话与理论线年,借台湾远东建筑奖在上海设奖的机缘,《时代建筑》对台湾代表性当代建筑进行了考察,并与台湾重要的文化与建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邀请台湾学者担任客座主编,协助邀请台湾多位知名学者参与主题文章的撰写,对台湾当代建筑进行了全景式的观察。⑥

  《时代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关注具有必然的“当代性”特征指向,这也是对期刊名称“时代”最生动的注解

  [8]。“当代性”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的创作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读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的相关性”[9]

  。但对当代性的诠释具有一定特殊性与难度,首先是如何将正在活跃的、发生的、鲜活的事件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与研究性质的议题;其次是如何不拘一格地,通过多样化的研究与文体,全面地呈现、探讨与记录有关议题。1.2.1 现实问题导向

  当代性研究的特殊性,在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同时处于当下的场域与现实之中,并且当代问题仍然在不断展开与发生,当代性的研究者不仅是客观中立的研究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体验者与铸造者。这种复杂性使得研究当代建筑问题时难以找到单一的解释框架或解决方案,进而要求知识组织者从多维度进行思考与探索。当代问题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实时数据,而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当代建筑研究往往涉及价值判断和主观性,需要知识组织者对研究者的价值观和立场进行预判,以使得研究成果呈现出多样性与公平性。当代建筑的研究往往需要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这也需要知识组织者对设计实践的社会预期、长期社会效应与实施效果进行预估与研判。在期刊知识组织的过程中,《时代建筑》编辑团队需要对当代专业事件、实践活动、社会问题、活跃群体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积极实地走访、交流,开展专业调研与分析,去捕捉正在发生的“且尚没有被充分研究和认定的中国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现象”[8]。在不稳定、正在发生、不断开展的当代,去探索与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

  《时代建筑》编辑团队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主题研判,选取合适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对当代行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研判,并试图提炼出其中可能的学理性与学术性,是《时代建筑》基于专业分析的主题策划与理论引导的重要特点。例如2000年,《时代建筑》开始探讨有关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或“实验建筑”,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是针对当今城市、BB视讯官方入口建筑现状的种种反省……追求建筑的个性化、原创性,倡导一种前卫和先锋精神的创作。”

  [10]20世纪70年代,彼得·库克(Peter Cook)通过《实验性建筑》一书引入了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实验性建筑”是基于对城市与建筑的批判性阅读所形成的“落后于传统与程式化”的建筑实践。

  [11]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鲜有类似的探讨。《时代建筑》在2000年开启了关于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集体学术讨论,通过对谈、评述、案例分析、理论架构等多样的形式,探讨这一时代议题。首先,实验建筑通过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形式,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鼓励建筑师摆脱固有思维模式,尝试多样化的设计方法,从而为建筑学科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实验建筑往往针对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问题,通过设计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体现了建筑学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许多实验建筑项目关注可持续性、社区需求或文化认同,试图通过设计回应现实挑战。此外,实验建筑还促进了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艺术、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了建筑学的边界。最后,实验建筑通过挑战常规,激发了对建筑本质、功能与形式的批判性思考,推动了建筑理论的深化与发展。2006年,《时代建筑》提出“集群设计”这一主题,探讨其中包含的学术价值。集群设计既是一种设计实验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学与经济学现象,包含建筑事件、集体创作、大众媒体、消费社会、地产开发等建筑学、社会学与经济学问题。集群设计议题处在行业现象与学术研究的交叉点,具有极鲜明的当代现实问题导向,回应了时代主题,关注社会问题。

  1.2.2 文体的多样性当代建筑实践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使得对其进行研究与诠释具有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时代建筑》一直密切关注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文体,如访谈、对谈、观察记录等方法总结建筑师的实践方法、路径、影响及其理论性思考。许多建筑师发表了大量结合了学术论文形式的访谈、自述与杂文,这些内容已成为研究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佐证。《时代建筑》通过多样性的文体呈现当代建筑问题与实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多维度展现思想与实践: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文化、技术、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单一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难以全面捕捉设计师的思想动态和实践细节,而访谈、自述和杂文等形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现设计师的思考、经验和创作过程,提供更丰富的视角。2)还原真实语境与个人视角:访谈和自述能够直接呈现设计师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原其真实的思想脉络和创作背景,这种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设计背后的动机和逻辑,而杂文则能体现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见解。3)动态记录思想演变:设计思想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访谈和自述,可以动态记录设计师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实践转折,为研究其思想演变提供重要线)增加灵活性与开放性:设计研究需要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和主题,不拘一格的文体形式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研究目标,既可以是严谨的分析,也可以是开放的探讨,从而为设计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此外,《时代建筑》在学术评价体系对引用率与影响因子要求的高压之下,仍然保留了针砭时弊的建筑评论文体。如周榕所说,建筑评论的价值是对当代问题的启示与催化价值,是提出问题、质疑与洞见的方式,而不是全面、严谨、诠释性与确定性的研究。

  《时代建筑》在内容体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弥合设计实践、设计理论与设计(科学)研究的鸿沟,而通过主题组稿则能够有力地促进知识体系与脉络的形成。

  2.1 主题组稿:促进专业知识的聚点与脉络的形成根据笔者前期对三大索引中收录的建筑学期刊的研究,从期刊的影响因子上看,区域与城市规划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范畴为12.5~1.3,土木工程学期刊分布范畴为10.6~0.2,艺术学期刊的分布范畴为3.1~0.1,建筑学的分布范畴为3.5~0.1。可以看到,在绝对引用量上,建筑学期刊的期刊论文引用率的分布范畴与艺术学接近,远低于土木工程学或区域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期刊。并且建筑学期刊与艺术学期刊一样,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影响因子为0.1,即以作者提出的游离在影响因子或引文的形式之外的主体性观点为特征,而并不采用积累、递进与链条式的研究形式,将后人的研究不断建立在前人基础上。[4]

  文献计量学中,知识图谱软件通过对文献关键词、主题词与引用关系的统计计算,能够分析出核心关键词、主题词及这些概念、主题、热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形成不同大小的知识组团。一个高密度的知识图谱意味着实体之间存在更多的连接,这通常表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强,聚合程度高。知识图谱覆盖的知识内容越多、文章数量越多,其聚合程度通常也越高。[4]

  因此,笔者通过知识的类聚程度来分析知识内容的发散程度、关联程度,以及知识数量。建筑学研究存在知识点、关键词高度发散,难以形成知识类聚与知识脉络的特点。而通过主题组稿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问题,使得学者们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维度的深度讨论,将焦点离散、广度有余

  [4]有助于学科研究成果被更广泛地发现、应用与推动。自2000年起,《时代建筑》杂志通过策划具有时代意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内容选题,并正式采纳了以主题为导向的组稿策略,逐步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传播立场的学术话语和专业议题的积极组织者。

  [8]而通过这样的主题组稿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知识脉络的形成(图1)与知识聚点的形成(图2~图4)。1. 2000年以来《时代建筑》主题所形成的14条脉络

  《时代建筑》始终将建筑师群体作为核心关注对象。通过持续的交流与深入研讨,编辑团队系统追踪了建筑师的思想嬗变、知识体系更新与观念突破、对建筑学本体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探索、群体意识觉醒与话语权诉求,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等多元议题。自2000年第2期首次聚焦“实验性建筑”主题,发起关于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深度讨论以来,期刊持续深化这一研究方向,并于2003年第5期进一步探讨了实验性与先锋派的辩证关系。在建筑设计机构发展层面,2001年第1期与2003年第3期重点关注了从工作室向建筑师事务所转型的萌芽阶段,系统记录了标准营造、高目建筑设计、原作设计工作室、联创设计等一批民营事务所的发展轨迹。2005年第6期,李翔宁提出“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的命题,为青年建筑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2017年第1期,期刊前瞻性地关注了行业变革趋势与未来建筑师的职业形态;2023年第5期,期刊组织青年建筑师群体就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存量更新时代的职业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展现了期刊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

  《时代建筑》以鲜明的城市意识,持续关注并深度思考“城市”议题。作为植根于上海的学术期刊,其研究视角紧密契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需求,重点关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城市化进程与全球城市样本比较、城市更新与空间融合等核心议题。期刊积极探索建筑学介入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更新实践、城市运作机制与城市传播策略的有效路径。这一研究方向的确立,得益于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城市研究领域长期积累的学术优势与特色,为期刊的主题策划与研究组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1999年起,期刊几乎每一两年就会推出“城市设计与城市研究”专题,脉络清晰可见:从早期聚焦都市建筑学理论、轨道交通与轨交综合体,到2007年第1期关注“新城市空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08年第4期结合北京奥运会,深入探讨重大城市事件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2010年后,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至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发展与国家级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层面,同时深化对基础设施建筑学与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等理论议题的探讨;2020年以来,以上海城市战略发展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城市精细化治理、可持续开放街区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前沿议题。无论是聚焦上海本土的城市事件与建筑空间实践,还是从建筑学视角探讨城市设计方法、研究范式与开发模式,这些议题都构成了期刊持续深耕的研究领域。

  在建筑技术革新方面,《时代建筑》始终保持敏锐的学术触角,深入追踪技术进步驱动的学科前沿发展,并对新技术与建筑学学科的互动关系及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研判。例如,“应用驱动:人工智能与城市/建筑”专辑系统探讨了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在解决城市建筑复杂多维空间科学问题及优化设计效率方面的驱动作用;“适宜与适度:中国当代生态建筑与技术”专辑则强调生态技术应用应立足本土,结合地方性建造传统,追求技术运用的适宜性与适度性,体现了期刊对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

  《时代建筑》编辑部长期坚持通过主题组稿呈现不同类型的研究,作为面向当代问题的理论建构,将不同层面的相对微观的研究组织在一起,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命题的更为宏大的叙事。

  建筑学期刊不同于科技期刊的一大特点是,建筑学似乎始终是一个无法割裂于建筑行业、设计实践领域而单独存在的研究活动。或者说,建筑学专业期刊在产生伊始就是具有面向实践、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图像-评论-理论-研究相复合的性质。建筑学专业期刊之于学科,不仅是对研究范式起到约束与标准化作用,推动在标准化科学范式下的高效科研产出,更能够大量挖掘与鉴定实践成果,并促进实践成果向经典案例、设计理论与设计研究转化,将实践、理论与研究相整合。在一些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学术问题的提出往往来自于文献的梳理或实验室与调研的数据。建筑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核心目标是解决真实的空间设计、建造和使用问题,研究对象(如建筑、城市)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社会性,难以在实验室中完全模拟。实践中的问题往往更具现实意义和紧迫性,能够反映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因此,建筑学研究始终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指导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时代建筑》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组稿特点:以对当代建筑设计实践的密切观察为基础,提炼具有学术价值的议题,并通过邀稿形式挖掘合适的作者,从多维度深入探讨相关主题。期刊在推动设计实践向理论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内容涵盖了为设计提供支持的前序研究、设计过程的知识建构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社会效应与评估研究。《时代建筑》不仅关注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也充分关注在中国城市与乡村面貌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型设计院作品,力求全面呈现中国建筑创作实践的整体图景。

  通过对建筑师群体的持续性研究,编辑团队深入把握了建筑师群体与行业发展的路径、方法与目标。这种持续性的关注与主题组稿有效促进了民间叙事、一线实践探索以及以设计作品为载体的知识生产向以期刊论文为载体的学术知识生产与话语体系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实验性设计实践不断被纳入学科本体的知识体系,有力推动了学科的演进与设计思想的传承。

  此外,《时代建筑》充分发挥期刊的媒体平台优势,致力于弥合建筑理论、建筑历史与设计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着力构建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编辑团队通过与学界、业界的深度互动,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的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主编及编辑团队深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专业奖项的推荐与评审工作,如“阿卡汗建筑奖”“WA世界建筑奖”“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奖”等,并活跃于UIA国际建协大会、亚建协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中。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使编辑部始终保持对学界与业界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效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评估:一是基于引文数量分析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二是基于替代计量学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本文选取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引文指数作为建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同时以下载量和阅读量作为社会影响力的衡量标准,从而构建对建筑学期刊知识传播的综合解析。

  上文提到的面向“当代”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问题导向、政策导向性、回应时代主题、研究成果多样性、关注社会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特点。《时代建筑》自创刊以来,始终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依托媒体的强大整合能力,对当代建筑实践进行发问与追踪,倡导以批判性传媒立场组织话语并进行前沿报道,展现出对中国当代建筑叙事独特的敏感性与思想性。

  [8]在知识传播与影响力方面,《时代建筑》通过学术传播与社会传播的双重路径,体现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术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3.1 学术传播:主题文章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是指一个人或团体通过其工作对学术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体现在学术观点、学术理论、学术思想以及实践等方面。[14]目前而言,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是引用率。建筑学的期刊整体引用率很低,尤其与土木工程等典型的工科专业相比更是明显。这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建筑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很多研究成果难以通过传统学术论文形式传播,导致引用机会减少;建筑学研究成果常通过展览、设计竞赛等形式传播,而非学术期刊,导致引用率低;建筑学以案例研究为主,这类研究通常引用率较低;建筑学界可能更倾向于引用经典文献或行业标准,而非最新研究成果。[15]

  根据统计,《时代建筑》中引用量最高的文章主要来自主题组稿文章,尤其是纲领性文章,这表明主题组稿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例如,俞孔坚在2002年第1期“景观建筑学”专题中发表的《景观的含义》一文,系统阐述了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生活栖息地、系统与符号的多重定义,⑦成为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风土建筑、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等领域的高引文献,也是《时代建筑》被引率最高的论文之一。缪朴于2004年第5期“居住改变中国”专题中发表的《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是国内最早系统探讨封闭式小区问题及对策的期刊论文,

  在开放街区、城市街道、住宅设计、老旧小区更新等领域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政策后,引用量显著增加。此外,马宏与应孔晋在2016年第4期“城市微更新”专题中发表的《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一文,是国内最早探讨社区微更新、社区营造与社区规划师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从政府视角分析了上海在老旧小区与街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管理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⑨成为“社区微更新”领域知网引用量最高的文章。此外,1999年第4期主题文章《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也成为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领域引用量前列的文章;2001第6期主题文章《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与2016年第2期小专题“设计研究:数据和城市设计品质”中的《街道城市主义:新数据环境下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也分别成为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城市更新与城市街道、数据增强设计等领域的高引文章。

  《时代建筑》学术论文中的高引文章主要出自于主题专栏,并且这些文章也常常是相关研究领域内最早系统性探讨该议题的文章。这说明了主题策划的前瞻性,能够将当代建筑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与研究热点,推动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3.2 社会传播:多层面传播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研究

  学术研究论文除了在学术系统之中的影响,在学术界之外的影响力是近年来被研究与关注最多的方面。[16]

  目前衡量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在网络浏览、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被提及和讨论的数据。根据《时代建筑》在知网与微信公众号上的下载与浏览量,除了主题文章,还有较多作品评论文章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建筑批评是与建筑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生产活动,亦与媒介实践的概念息息相关。因建筑批评是针对实践对象,如建筑作品、现实事件及其相关的文化艺术、社会影响与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补充、延伸与评价。建筑批评被认为是能够促进创新的机制,以及形成学派观点与思想的重要方式。

  基于中国建筑实践,《时代建筑》形成了中青年建筑师、评论家、理论家相互搭接的建筑评论生产模式。评论文章的组织过程,促进了从事设计一线工作的建筑师与建筑设计、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者的相互切磋、思想碰撞与共同成长。批评文章凝结了建筑师亲身实践的思想过程、未尽之事与史论学者的批判性视角、史论基础与个人观点。《时代建筑》的建筑批评写作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2010年的建筑批评多为建筑师论述自己的设计实践;2010年后建筑评论多为第三方评论家写作。通过建筑批评生产,《时代建筑》为理论学者与评论家提供了一片园地,并涌现出如王明贤、李翔宁、周榕、朱涛、金秋野等知名评论家,以及吴洪德、刘涤宇、王飞、莫万莉、江嘉玮等青年评论家,促进了建筑师设计实践与学术思想的搭接,推动了其作品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时代建筑》是最早关注王澍设计作品与思想的建筑专业期刊之一。他所著的《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是《时代建筑》知网下载量最高的部分文章,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其中,《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也在博物馆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地域主义、建筑师设计思想等领域被大量引用。

  《时代建筑》刊载《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一文时,正值中国建筑界对苏州博物馆倍为关注,并就有关其选址、布局、设计手法展开激辩。编辑部邀请台湾的贝聿铭研究专家,对贝老的作品作出体系化的解读,这篇建筑评论也成为关于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时代建筑》刊登的对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建筑评论《灰色的天空: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三期及其作品的另一种解读》从“开放的地域主义”这个当时新颖的视角展开评论,并披露了建筑师以一己之力培养了当地的小砖窑厂生产建筑配套的墙体等珍贵信息。它也成为《时代建筑》下载量较高的论文,与关于这一作品学术影响力较高的文章。总体而言,重要建筑作品的建筑研究与评论确实具有较高的网络传播量与社会影响力,但是其引用量与学术影响力并不一定与其社会影响力形成正比。相对而言,这些重要的建筑评论文章,在其研究领域内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时代建筑》不仅在推广和评论学术活动方面发挥着专业媒体的作用,还通过主办和承办重要学术论坛,展现了其作为媒体平台的复合功能和影响力。如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论坛”(2005年),协办“海与建筑”概念设计竞赛(2005年),组织关于“建筑现象学”和“建构理论”等主题的研讨会、展览和出版活动。《时代建筑》联合主办了四届“远东建筑奖”(2007—2016年),促进两岸建筑学术交流;还出版了《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中国》系列图书(2004—2015年),策划了德国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的“M8 in China:中国当代建筑师”展(2009年)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上海都市范本”(2017年)。这些多维度的学术活动与杂志的编辑模式紧密相关,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整合理论讨论、建筑作品、批评与历史,对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时代建筑》始终秉持“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的办刊理念,通过知识组织将学术机构、学会、院校、学者与行业协会、设计机构及建筑从业者紧密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8]作为专业媒介平台,《时代建筑》聚焦当代现实问题,组织学者与行业专家展开多维度探讨,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理论深度的主题内容。《时代建筑》以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通过设计研究与建筑评论的双重路径,将建筑实践与行业前沿探索转化为学术问题与学理研究,推动了专业知识的聚焦与脉络化,试图弥合设计实践、设计理论与设计科学研究之间的鸿沟。在知识传播方面,《时代建筑》通过主题组稿形成的纲领性与代表性学术论文,展现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建筑评论类文章则因其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建筑学专业期刊具有区别于科技期刊的独特属性:一方面,它受到科技期刊知识生产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其形成与发展始终与行业发展、设计实践紧密相连。建筑学期刊将学会、学术组织、院校、设计机构与从业者整合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在当今科研与科技期刊日益依赖量化评价与排名的背景下,建筑学学者与学术期刊更应明确学科自身的知识生产特征,进一步挖掘并发展其独特价值与特色,以推动建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与知识创新。(感谢戴春、徐洁、邓小骅、彭怒等学者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① 参见:伍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同济建筑学人[J].时代建筑,2022(03):26-31.

  ② 参见:李翔宁.向上海学习同济与一种城市建筑研究的范式[J].时代建筑,2022(03):32-39.③ 参见:吴志强.上海学派与文明基因[J].时代建筑,2022(03):22-25.④ 例如,期刊对新天地的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了现代商业功能,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

  ⑤ 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等。

  ⑥ 其中,客座主编阮庆岳撰文《何处是客家?》,介绍“客家建筑”与“协力造屋”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该期通过“潭南国小”案例阐述了“921大地震”后的台湾“新校园运动”,这一运动后来成为深圳新校园运动早期理念的重要参考。

  ⑦ 参见: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01):14-17.

  ⑧ 参见: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05):46-49.

  ⑨ 参见:马宏,应孔晋.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时代建筑,2016(04):10-17.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