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的位置: 主页 > BB视讯新闻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BB视讯:专业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关联与互动:以《新建筑》为例 ​ 李晓峰 方盈 时代建筑2024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5-04-2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528

  

BB视讯:专业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关联与互动:以《新建筑》为例  李晓峰 方盈 时代建筑2024年第6期

  中国当代建筑与媒体的互动影响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走向与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期以中国当代建筑媒体实践为基础,多维度讨论中国当代建筑与专业媒体的互动关系,剖析中国当代建筑近40年来在不同媒介形式演替与交织下形成的核心场域与外部场域、内部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邓小骅、支文军通过引入场域理论,梳理了建筑媒体场域的演进历程,解析了中国当代建筑与媒体的互动图景。金秋野、张屹峰从理论、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回顾了中国专业建筑媒体在建构理论本土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杨宇振从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当下学术期刊的状态与问题,探析学术研究中“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和高等教育机构中青年研究人员的困境。李凌燕、杨实权基于媒介技术可供性视角,从空间特性、实践样态与生态构建等递进层次,探索新兴空间媒介引发的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新特征。刘亦师简述了中国建筑学会在改革开放前主导的对外建筑交流活动之大貌,并聚焦考察《建筑学报》。李晓峰、方盈以建筑学专业期刊《新建筑》为例,回溯前辈办刊历程中的学术追求和学科责任,梳理其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联,以及期刊相关工作对学科发展和中国建筑学术交流的贡献。

  专业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最具影响力与快捷性的媒介,与学科或学科领域联系紧密。文章以建筑学专业期刊《新建筑》为例,回溯前辈办刊历程中的学术追求和学科责任,梳理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密切关联,以及期刊相关工作对学科发展和中国建筑学术交流的贡献。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形势下建筑学专业期刊应坚守学科发展核心理念,突出学术媒体价值,并关注和学习期刊发展规律,方能持续助力学科发展。从与学科可持续互动视角为学术媒体的专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引文格式:李晓峰,方盈.专业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关联与互动:以《新建筑》为例[J].时代建筑,2024(6):39-45.

  学术期刊中的专业期刊作为系统刊发某一学科领域内研究论文的连续出版物,具有针对性强、学术水平要求高、影响力大、相对专著出版更加快捷等特点,是学术交流、知识传播和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专业期刊作为学术交流最重要的阵地,与某一学科或学科领域的紧密联系是其核心特征之一。这种关联性首先体现于期刊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刊发特定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其次,期刊可以助力研究者的学术交流,成为作者、读者、编者围绕学科研究、发展动态等学术内容进行交流的媒介。因此,专业期刊具有呈现学科领域学术成果的平台属性和促进学术交流的媒介属性的双重特性。BB视讯官方入口显然,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专业期刊具有促进学科发展的作用。同时,学科特征与发展动态也相当程度地影响着期刊的定位甚至学术影响力,是专业期刊办刊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医学、理科、工科、人文社科及艺术类学科各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式、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期刊样貌与特质各不相同。而划归为工程领域的建筑学专业期刊,在过去建筑行业欣欣向荣的岁月里,其刊发内容不仅鼓励理论创新,也关注技术创新和真实案例的有效性验证,同时还注重对优秀实践作品的展示、解读与评论;此外,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期刊相比,大多数建筑学专业期刊在版式设计、视觉效果和纸刊装帧工艺选择方面更为考究,产品更符合学术“杂志”定位。近年来,受行业下行的影响,学科内部讨论不断,学科发展方向面临重大挑战。同时,随着以高校等科研机构人员为主的期刊受众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关注度上升,许多建筑学专业期刊开始转换赛道,加入了以高被引为核心指标的“科技期刊”队伍,刊发内容开始偏向科学研究,刊发方向更倾向大建筑类学科。

  学科底定了专业期刊的内容边界和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自我认同和面貌呈现。同样的,专业期刊也以媒介的身份诠释和展现学科价值,在行业波动之时,作为学术媒体的专业期刊也有责任发声,有义务为学科及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正能量。建筑学专业期刊,尤其是依托高校资源主办的期刊,如何在自身发展中更好地履行期刊责任并与建筑学科积极互动?以下以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科创办的《新建筑》杂志为例,回溯前辈在办刊历程中的学术追求和责任意识,梳理总结这本期刊对建筑学科发展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反思在数字时代当下影响及期刊评价的新挑战下,建筑学专业期刊如何与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作为学术媒体的专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983年10月,《新建筑》编辑部在武汉创设。2023年,这本期刊迎来40周年刊庆。与中国其他期刊不同的是,这本刊物40余年发展历程是与一个高校建筑学科的成长并行的,那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华中大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一年后,在这个刚满一周岁的建筑系,诞生了这本专业杂志《新建筑》。不得不佩服当年创建华中大建筑系的几位元老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尤其不能不提到《新建筑》首任主编陶德坚先生。1982年,陶先生作为助理随周卜颐先生从清华南下武汉,与早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的黄康宇、蔡德庄、黄兰谷、张良皋、童鹤龄等先生一道,创办了改革开放后华中地区第一个建筑学专业(图1)。一群志同道合的建筑学人怀揣振兴建筑事业的梦想,汇聚华中大,并在老院长朱九思先生的全力支持下,高起点地创建了一个建筑系。

  1. 创刊及早期办刊“后援团”:(从左至右分别为:张京南,陶德坚,张良皋,黄兰谷,黄康宇,蔡德庄,童鹤龄)

  建系伊始,陶先生便提出办一本学术杂志的动议。一方面,刚经历十年动荡的20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学术思想百花齐放,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迫切需要专业的学术平台来发声。另一方面,刚诞生在华中大的建筑学科尚在襁褓中,需要学术界百家的关注和支持。这项动议得到了创系先生们的一致赞成。于是,在校方支持下,学术期刊《新建筑》于次年诞生。而陶先生在来武汉前,恰与吕增标、曾昭奋等同仁在清华大学成功创办了《世界建筑》杂志。有办刊经验的她很快便完成了新刊的出版申报程序,并紧锣密鼓地开始组稿。仅一年时间,《新建筑》创刊号横空出世,以其活跃的形式和内容在学术界掀起波澜,引起广泛关注(图2),实现了 “为建筑学术界提供一块交流的园地,也可为华中建筑系开启一扇对外窗口”[2]的办刊初衷。

  3.1 《新建筑》发展与建筑学科资源共享作为高校主办,院系一级分管的专业期刊,《新建筑》的办刊资源与华中大建筑学科资源关联密切,甚至可以说,与华中大建筑学系“绑定”成长。其一,人员关联。《新建筑》历任期刊主编均由华中大建筑院系领导或学界业界领军人物担任:首任周卜颐先生(建筑系主任),第二任陶德坚先生(建筑系副主任),第三任布正伟先生(客座教师,“中国第三代建筑师”

  [3]代表人物),第四任袁培煌大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李晓峰教授(原华中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建筑学分委会委员);两任社长分别为黄康宇先生(副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原常务理事)和李保峰教授(原华中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此外,历任副主编均为学院教师,学院一批年轻教师则担任特约编辑,也都成为《新建筑》重要的学术支持力量。其二,机构关联。《新建筑》编辑部设于建筑学系馆,作为学院直管的期刊部门,是与各专业系部并行的学术机构。其三,活动关联。除常规出刊外,《新建筑》作为学术平台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如每年春秋两季的“新建筑论坛”,以及每年近20场次邀约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与建筑师做学术讲座的“新建筑·大家讲会”,均与华中大建筑学系联合组织,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合力高效办会(图3)。

  其一,期刊记录和传播学科最新成果与动态。《新建筑》期刊一直发挥着学术成果重要载体功能,其40余年刊发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建筑学科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作为媒介将这些成果广泛传播。通过组织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新建筑》有效地将本学科的新思想、新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推广至国内外学术界,提升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推广不仅增强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还成功吸引了外部(跨学科)的关注和支持,为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早在1985年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在《新建筑》上发表了《为了2000年,我想到的两件事》一文,提出对发展工业化建造体系下的装配式建筑和建设园林式城市的倡议。

  [4]文章体现了当时建筑学科的研究热点,以及学科通过期刊平台受到其他学科领域科学家关注并引发学术讨论的学术氛围。期刊作为载体也记录了学科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学科发展的事件,体现了作为载体和媒介的重要作用。《新建筑》自创刊起便采用了公众杂志惯常的“栏目”划分文章板块的模式。在纸媒时代,清晰的期刊栏目设置与年末总目录的组合呈现,可以高效满足作者集中、快速检索相近研究议题的需求。期刊亦从2000年第1期开始探索以“专栏”形式集中呈现特定主题,但研究视角、内容或方法各异的成果出版方式;不久后又根据自身办刊资源的特点,创新地在全国范围内吸纳以青年优秀学者为主体对象的“特约编辑”团队,扩充编委会队伍,并依托这一新锐力量开展主题专栏策划工作,以约稿形式组织稿件,最终形成了持续至今的,特色鲜明的主题专栏出版形式。作为每期重点栏目,这些经过精心策划、反复讨论,“主题化”特征鲜明的主题专栏,通常集中反映某一阶段的研究关注点,亦对一些经典议题进行深度讨论,既可快速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5]也能高效地将学科最新最优的成果向读者发布。其二,期刊为学科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在早期栏目“建筑创作论坛”中,戴念慈、张开济、周卜颐、汪国瑜、张良皋、龚德顺、张钦楠、黄兰谷、戴复东、傅义通、郑光复、彭一刚、黄为隽、陈志华、关肇业、侯幼彬、鲍家声、曾昭奋等老一辈学者大多发表过有针对性的观点。[6]同时,作为学术媒体的专业期刊是学者和建筑师们进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新建筑》早年刊发的多篇“商榷”文便是纸媒时期最常见的书面交锋学术观点的文章体例。1987年勒·柯布西耶百年诞辰之际,《新建筑》首次举办了以“走向新建筑”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聚集了中外一批年富力强的建筑学者和一线建筑师,如戴复东、罗小未、陈志华、邹德侬、黄康宇、黄兰谷、布正伟、向欣然、项秉仁等‘明星人物’。与会者畅抒己见,争鸣是非,透过《新建筑》这扇窗口,让活跃的争鸣风气在学术界传扬。”

  [7]而自2013年开始连续举办的“新建筑论坛”,是期刊将学术交流平台由纸媒拓展到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参与人群更多元的学术活动的典型案例。论坛主题多聚焦学科发展理论、专业教育讨论以及城乡建设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筑大师进行主旨演讲和对谈的形式开展,在学界和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图4、图5)。该系列论坛活动和“新建筑·大家讲会”的持续举办,不仅支持期刊建立起学术传播的品牌,也为华中大建筑学科提供了稳定的对外交流平台。4. 第8届新建筑论坛场景(2016年,论坛主题:“演变中的建筑学”)

  5. 第18届新建筑论坛来宾合影(2023年,论坛主题:“检省·界定·展现:建筑历史与理论新视野”)

  同时,《新建筑》与学院共同组织的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使得华中大建筑学科在学界业界获得更多亮相和发声机会。通过期刊建立起来的学术资源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优秀学人加入本校学科团队,为学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其四,期刊成为本校建筑学在学科评估中的典型学科建设案例。《新建筑》作为专业媒体发挥社会服务作用,一直是学科评估中的学科建设特色案例。除了常规出版工作,期刊在举办学术会议、策展、筹划和组织专题项目考察和作品品谈会等各类推动建筑学科内外部交流的工作中,均进行了有益而持续的尝试,展现了专业期刊作为媒体平台的巨大价值。[8]35-36期刊成为华中大建筑学科在学术服务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名片,对本校建筑学在学科评估中保持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当下,建筑媒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传统建筑学科的价值导向、设计思潮与观念正经受巨大挑战,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同时,数字时代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和期刊评价风向的变化,使得一直以来出版与媒体平台“双肩挑”的建筑学专业期刊亦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极大挑战。在这一复杂形势下,专业期刊与学科的持续互动是双方良性发展的必要保障。结合《新建筑》近年来的办刊心得,笔者对新形势下专业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可持续互动路径作了以下思考。首先,学科关注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与专业期刊办刊方向和思路密切相关,更涉及期刊与学科的互动方式,是专业期刊首先需要厘清的内容。建筑学科中的设计实践是且将一直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鉴于此,建筑学专业期刊在发挥其基本功能——作为学科研究成果的发布载体时,其出版业务也不应“唯影响因子论”,而忽视了期刊的可读性,放弃对优秀设计作品、建筑师和评论性文章的关注。

  [8]34建筑学专业期刊应在知识加工和传播学科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中关注这一学科特征,不忘学科的本来样貌,体现专业期刊与学科互动时的基本立场,从专业媒体层面坚守学科基本价值。

  其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建筑学专业期刊在守护学科价值的同时,也应具备跳出学科自身圈子的能力,主动学习期刊发展的规律,加强期刊自身建设。在学术媒体的阵地上,期刊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创新,通过选题策划、栏目创新等方式,科学呈现学科发展的动态与前沿。同时,还应注重捕捉学术热点,耙梳关键数据,为学者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9]当前,指标为王的期刊评价趋势渐盛,这也更加考验期刊对学科的服务能力。这需要专业期刊结合学科最新动态,钻研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引用特征,

  [10]善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寻找发展突破点。最后,为保障期刊能够在支持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就需要对稳定的资源(学术资源、人/财/物)共享予以重要保障。此外,期刊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编辑团队,使期刊能够更主动地关注并参与学科发展的讨论,更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平台的作用和价值。鉴于此,笔者呼吁学科建设的规划路线中应加大对专业期刊的重视,对于建筑学科而言,尤应注重突显专业期刊学术媒体的价值,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学科发展与专业期刊的共赢,共同推动学术研究进步。(图片来源:图1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科40周年纪念筹备小组提供;其他图片均由《新建筑》编辑部提供)

  ① 《新建筑》组织“特约编辑”团队进行专题策划及稿件组织的做法陆续被其他同类期刊效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方式不仅拓展了学术期刊进行专题策划的能力,也对期刊汇聚办刊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