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的位置: 主页 > BB视讯新闻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BB视讯:@所有人5部!快来为中国建材入选第七届央企优秀故事展播作品点赞→

发布日期:2025-04-26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BB视讯:@所有人5部!快来为中国建材入选第七届央企优秀故事展播作品点赞→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团洲垸发生险情,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号召,积极组织驻岳企业履行央企责任,主动担当,所属湖南汨罗南方新材料、湖南临澧南方新材料、湖南桃源南方新材料为第一批紧急调援封堵溃口的企业参与驰援。7月5日至8日,三家企业连续向华容县驰援抗洪块石22403吨,调用物流车辆91台、启用重型开采装运机械30余台,积极组织参与物资筹备、调运协调、应急安全等人员40余人,24小时不停歇,星夜兼程,携手抗洪,共筑安全防线,向着决口出发。

  迎战工程一线日,玻璃固化焦耳炉用高性能熔铸耐火材料国产化正样交付现场,所有人沉浸在“卡脖子”关键技术被攻克的喜悦中,站在样品砖前的研制团队负责人王俊涛却感慨万千。

  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核废料处置用焦耳炉用关键耐火材料长期被外企垄断,国内在该领域一片空白。2019年,时任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袁林教授在某次会议上与危废处置行业的专家进行交流,当谈到“高放核废液处置设备用耐火材料国产化研发亟待解决”时,当即表示“这个事,我们瑞泰科技必须要做,也只有瑞泰科技能做成”。

  会后有人疑惑地问“这焦耳炉用耐火材料研发可不容易,袁老您为什么要主动挂帅”,袁林教授表示“焦耳炉用耐火材料属于全新的熔铸耐火材料体系,产品需求量还小,对于私营企业来说,研发投入和产值不成正比,会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央企,更是耐火材料行业的龙头,从前身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耐火所开始就奋战在我国熔铸耐火材料自主研发的一线。为国家解决焦耳炉用耐火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既是我们所在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初心与使命。”

  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是王俊涛所带领团队一直坚持的原则。为了调整实验或改善生产工艺,王俊涛院长带领的科研人员和瑞泰科技湘潭分公司的技术人员白天在70℃的实验车间浇铸实验样砖,晚上召集大家一起反复论证试验方案、安排实验计划、分解工作内容。当厂里检测手段难以完善对样砖进行分析时,团队里的高级工程师魏瀚用行李箱拖着试样砖,往返于北京、湘潭两地。就这样,研制团队将一吨又一吨的原料投炉熔炼,一批又一批的实验砖浇铸切割,一日又一日的和高温对抗,一块又一块的实验砖被送检。最终,在王俊涛院长带领的研制团队和湘潭分公司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努力下,材料的化学组成基本稳定,完成了材料侵蚀机理的研究,完善了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使得焦耳炉炉衬材料顺利交付。

  为了协调北京、湘潭两地工作,保证焦耳炉炉衬材料的按时交付,团队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毛利民把行李搬进了工厂,与湘潭分公司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同吃同住,驻扎在了工程一线。三年里,毛利民教授经常因为一项工艺改进、一个检测结果和技术人员一起不知不觉干到深夜。虽然日夜的颠倒让人疲惫,但面对即将完成的工艺时,毛利民教授总会说“就快成了,大家再一起加把劲儿”“我再看看,你们先休息,还没找到开裂原因呢”。

  研制团队刚成立时,陈松林教授主动申请压担子,承担了整个项目中配方组分设计与改进的任务。作为项目的重要骨干成员,陈松林教授统筹各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协调一线生产线几乎全部岗位人员。在团队成员们眼中,这名穿着看似普通工人的陈教授专业能力和处世为人都是绝对的不“普通”!但一桩麻烦的降临谁也没想到,某天正在工作的陈松林教授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去医院检查后当天又回到了办公岗位。等拿到检查结果,医生强制要求住院手术治疗。但此时项目已经进展到关键阶段,即使手术的前一天,仍打电话关心着项目。随着焦耳炉用高性能熔铸化耐火材料国产化正样的交付,刚刚做完手术后还在家休养的陈松林教授也长长松了一口气。

  焦耳炉用高性能熔铸耐火材料的顺利交付意味着打破了欧美对该项技术的封锁,将研究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贡献了力量。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刻意识到面对机遇和挑战,要葆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锋姿态,知重负重,主动到科研一线去、到现场去,多经历一些磕磕碰碰的磨难、一些恐慌不安的挑战,就一定能逐渐克服娇气、祛除傲气,增强志气、骨气,磨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练就干事成事的真本事,把家国情怀、价值担当和人生使命作为自己的追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象一下在乌云密布、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如何看清道路、如何分辨物体?

  “这是微弱信号光电探测技术,它可以把人眼看不到的微弱信号收集、放大成人眼看到的图像,是微光夜视、紫外探测、高能物理等领域重要技术。防光晕光电玻璃是它的光学输入窗口,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就好比人的眼睛,至关重要。”一提起微光夜视和防光晕光电玻璃,中国建材总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贾金升如数家珍。

  防光晕光电玻璃形如牛眼,其中间有效区透明,而边缘呈“黑色”,行业内俗称“牛眼窗”。“防光晕光电玻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自基底消杂光功能的特种玻璃,透光区和吸光区成分一致,黑色层不是涂覆上去的,而是通过特殊处理在透光区生长出来的。”贾金升向记者娓娓道来。该材料具有高光谱透过率、高信噪比、高传函和高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大幅提升了微弱信号探测的灵敏度和效率,在微光夜视、光电对抗、高能物理、信息显示、精密光学、智能穿戴、医学诊疗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生产已经比较稳定了,他又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并在白板上写下了“质”“量”两个字。他说,质和量是相辅相成的,看似是简单地把两个字顺序颠倒了一下,但蕴含其中的思路却截然相反。以前产线产量很低,工艺技术不稳定,再好的实验方案都有可能被淹没;现在产线的工艺状态比较稳定了,是时候开展质量攻关了。就这样,他带着团队继续攻关,先后突破了高相容性光电玻璃组分设计、高粘度玻璃高品质均匀熔制成型、自基底光吸收层制备、异型光学元件精密加工、性能评价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很快便取得了效果,产品性能实现了大幅提升,满足了用户单位的需求。

  “郑京明虽然只有高中学历、是名高级技师,但他攻关的思路很新颖,常常有新奇的想法和点子。而且,很有韧性。从他接手防光晕玻璃的三个月时间里,除非家里有急事,他每天都坚持睡着办公室,晚上休息的最晚,第二天总是第一个到生产现场。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时任玻纤院光电玻璃所副所长吕学良说。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通过对量和质相互转变规律的深刻认识,项目团队再次实现了防光晕玻璃的突破,仅用5年时间,产能提升了20倍,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并成为了行业“隐形冠军”,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当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一件事是防光晕玻璃需要经过一道特殊的高温处理,常常有十几天。当时高温处理过的玻璃,表面质量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后来我们发现是值夜班的一位员工,偷懒睡着了,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调节温度所致。还有一件事是,有一次员工报销签字,我一算整个产线一个月光消耗洗衣粉就十几袋。这两件事让我感受到车间的精细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郑京明说。

  郑京明说,目前防光晕玻璃生产工艺的很多细节都是当时他亲手摸索出来的,例如抛光用的胶板怎么熬、温湿度控制到多少合适、加工时间有时要精确到秒。甚至生产用的很多不起眼的辅材,最后发现对产品表面质量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郑京明带队从近百种品牌规格中一个个试,最终找到了能用的辅材。直到现在,某些辅材应然没有第二家商品可以替代。

  2014年3月,国外客户代表到总院进行现场考察、产品对标和管理认证。在对方来之前,防光晕玻璃生产线反反复复进行了十余次整理、整洁和检查工作,任何看到或看不见的犄角旮旯都进行了打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现场考察过程中,客户代表中的一位管理专家走在生产车间现场,东看看、西看看,还时不时用手指摸摸这、摸摸那。当他摸到立式空调的上面盖板,没有看到任何灰尘的时候,给总院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根据安排,那次考察国外客户还要现场检验,并带走400件合格样品回去进行考核验证。按照技术指标要求,团队事先从2000件样品里精挑细选,选出了400件认为肯定没问题的样品,供国外客户现场检验。然而,现场对标检测,客户代表依然挑出了几十件不合格的产品,而且每一件为什么不合格都做了明确标注。这当时就给团队泼了一盆凉水。好在郑京明安排提前多预备了200件样品,最终凑齐了400件合格样品供国外客户带走。

  目前,通过持续管理提升和工艺优化,防光晕玻璃的产品指标和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很多性能控制精度达到微米或纳米量级,远超出用户单位要求。不仅如此,团队主动出击,率先推动国内外客户入司检验实行AQL抽检标准,经过几批次验证,中国建材总院提供的AVG产品入司合格率达到了99.98%以上,接近“免检”水平,大幅降低了客户的入司检验成本,实现了共赢。

  2004—2011年,第二次技术创新,为满足超二代微光像管的应用需求,不断优化提升产品性能。“2005年前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在防光晕玻璃上制备的光电阴极,其核心指标灵敏度存在快速下降、寿命短的问题,用户产线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当时我是玻纤所光学室主任,李国恩所长要求我尽快解决。我们通过对玻璃成分的系统全面优化,前后实验了几百个配方,最终确定了一组灵敏度高、抗衰减能力强的新组分,灵敏度提升了60%,且长期使用衰减小于5%,为产品批量应用提供了基础。”

  2012—2019年,第三次技术创新,通过材料、工艺、装备、管理等全面创新,实现了“量”“质”同升,达到国内外用户免检水平。其中,比较核心的是玻璃熔制成型技术的突破。防光晕光电玻璃高温粘度极大,熔制工艺困难,内质较差,材料利用率不超10%。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支持下,项目团队开展了大容积铂金坩埚、全电熔熔制、漏料成型技术和成套装备的开发,先后解决了气泡、条纹、闪点等内质缺陷,内部品质、成分均匀性、批次稳定性、生产效率等大幅提升,为高性能防光晕玻璃批量生产、走出国门提供了坚强材料保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建材总院防光晕玻璃团队三十年磨一剑,于2024年成功入选工信部第八批“单项冠军”产品。三十年攻坚克难中,也铸就了一只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的优秀团队。如今团队已有三十余人,硕博超过20人。如今61岁的郑京明依然奋斗在防光晕玻璃科研生产一线,他本人也荣获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资委“大国工匠”培养计划。他本人也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他的徒弟已先后有4人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走上了总院玻璃基功能材料专业方向重要的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

  “防光晕玻璃是总院多年来玻璃基功能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缩影,未来在微光夜视、紫外探测、高能物理、信息显示、智能穿戴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谈起未来发展,贾金升表示,“我们将始终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积极推动防光晕玻璃等玻璃功能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材料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建材所属泰和南方,正以其独具匠心的绿色矿山治理模式,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可持续发展新画卷。他们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深深融入矿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作业流程之中。借助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泰和南方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更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通过省级绿色矿山复评、公司也获评省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

  泰和南方的绿色矿山治理模式,无疑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展示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无限可能。作为绿色发展的积极实践者,泰和南方矿山将生态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在矿山开采和修复过程中,秉持“开采与治理并行,开采与复绿同步”的原则,积极探索绿色矿山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工程,持续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前后共投入1000余万元,系统规划、有序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的蓝图,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泰和南方党支部的精心组织下,频繁而有序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今年以来,共植下3000余棵小树苗。如今,绿意葱茏的景象已遍布矿山的每一寸土地,原本的岩石不再孤单,而是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庇护,被茂密的草丛所陪伴,被五彩斑斓的野花所点缀。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深情回馈,更是泰和南方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和持续奋斗的象征。

  泰和南方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通过引入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环保设备,显著降低了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绿色矿山生态治理项目成功实施后,原矿区已焕然一新,转型为一座高效的“光伏发电站”。这一项目的成功体现了对环境的修复与保护,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光伏发电的建设充分利用矿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支持。

  不仅如此,泰和南方还成功打造了数字矿山自动化管控平台,实现矿山开采、运输、管理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矿山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降低矿山运营的成本和能耗,推动矿山的绿色转型和升级。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矿山的整体形象,更在生态恢复与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松柏常青”是泰和南方对绿色工厂的最好诠释,这不仅彰显了中央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坚守,更体现了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追求。未来,BB视讯官方入口泰和南方将持之以恒地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以更加稳健和坚定的步伐,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州中联”)在水泥行业率先推进绿色减排示范项目,助力碳捕集储存利用(CCUS)技术应用与市场转化的研究,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践行节能减排方面积极贡献“建材方案”、央企力量。年产20万吨二氧化碳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于2024年荣获世界水泥协会“WCA气候行动奖”。

  青州中联地处黄河流域,用坚实的步伐、艰辛的跋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蹚出了一条由单一水泥熟料制造,到“水泥+熟料+骨料+商混”一体化经营的“水泥 ”新路子,形成年产优质熟料372万吨、水泥200万吨、商混225万方、干混砂浆100万吨、水稳100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1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建材集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下,青州中联致力于打造工业与自然共处的花园式工厂,坚持“绿色原则”,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增加投入100多万元对厂区的非工业用地进行了绿化,绿化率达公司总面积45%以上,种植各类花木30余种。公司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将“爱心菜园”作为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暖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通过植物阻隔噪声,美化企业环境,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彻底扭转了驻地群众对传统水泥企业的认识。

  “蓝天”保卫战。2021年,公司投资1800余万元,对一期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收尘器及煤磨收尘器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投运后颗粒物排放数据稳定在1.3mg/m⊃3;以下,远远低于山东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标准(10mg/m⊃3;),实现物料储存全密闭,输送皮带、物料转载点全密封、厂区道路全硬化、生产现场均无可见烟尘外逸,无组织排放治理初见成效,实现了清洁文明生产。

  “净土”保卫战。青州中联依托“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将工业废弃物中的钢渣、湿粉煤灰、铁矿选矿污泥等材料作为生料配料使用,将粉煤灰、脱硫石膏、矿山低品位石灰石等材料作为水泥混合料使用,将生活垃圾、检修垃圾作为生产熟料燃料使用。同时,利用水泥回转窑高温焚烧,每年处置各种废物近10万吨,真正实现了“吃垃圾、造水泥”,解决了传统填埋地下污染、焚烧二次污染和残渣处理等问题,为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贡献了企业力量。